校风影响家风 教育改变民风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17-07-07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
砥砺奋进的五年 教育新实践 

    在江西省弋阳县,朱垅村村民张四龙常年为学校提供绿色大米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。年过七旬的张四龙坚持把自家不打农药的大米低价卖给朱垅小学,为的就是保证全校200多名师生吃得安全、放心。每年“六一”儿童节,他还会自己掏几百元钱,给孩子们买糖果和学习用品……

    类似的故事在弋阳还有很多。作为江西省家校合作两个区域试点县之一,从2013年开始,弋阳县率先开展制度化家校合作研究与实践,提出“以良好的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”的新思路,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支持教育工作,构建家校社会“三位一体”的共育体系。

    重建家校信任

    “以前到学生家里,家长要么在打麻将,要么忙于家中琐事,对老师态度很冷淡,而如今听说老师要来家访,家长会早早地站在家门口迎接老师,十分热情。”提起家长态度的转变,弋阳县叠山学校教师赖巧英感触颇深。

    2016年,为了响应江西省教育厅“万师访万家”号召,弋阳县中小学教师走村串户进行海量家访,通过主题家访、假期家访、特殊家访和夜间家访,全县所有学校93.2%老师参加了家访,92.27%学生至少被家访过一次。

    在一次夜访过程中,赖巧英发现,在班上表现乖巧懂事的张晓慧,回到家中却行为叛逆,不尊重父母。了解到其父母有残疾、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,赖巧英多次上门就孩子的教育问题与张晓慧的母亲进行沟通,并为张晓慧解开心结。如今,张晓慧懂得主动承担家务活为父母分忧,与父母的关系更亲近了。张晓慧的母亲也愿意主动把心事告诉赖巧英,彼此成了朋友。

    跨省家长会的故事也在弋阳县流传已久。圭峰中学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,留守儿童数量占学生总数的66.9%,约200名学生家长在浙江义乌和浦江务工。为了与留守儿童父母增进沟通,学校连续几年将家长会直接开进学生家长务工的城市。当在义乌和浦江务工创业的家长们看到家乡的教师,看到孩子在学校生活的视频和对自己的祝福,感动不已。先后有30多位家长在教师的劝说下回乡创业,父母双方在外打工的,改为留一方在家。

    把家长变成学校合伙人

    在弋阳县教体局局长方华看来,家长和学校应该是合伙人的关系,家长是董事长,学校是首席执行官。

    卫生监督员、食堂管理员、考风监督员、运动会裁判员……弋阳不少中小学都为家长提供了志愿服务岗位,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工作中来。不仅如此,家长还能讨论学校制度、制定学校考评方案,对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进行考核评价。手握“实权”后,家长的参与热情更高了。

    “当学校把每项工作的进与退都变成家长的进与退时,乡村学校的发展就会走在前进路上。”方华对此充满信心。

    为给留守儿童打造健康的成长环境,弋阳还开创了校外互助小组模式。该小组由家长志愿者组织实施,学校进行指导,按照就近构建原则,一个村的留守儿童组成一个或多个小组,定时集合在家长志愿者家里。通过这些大大小小的校外互助小组,一张由学校、家长、社区共同编织的教育和关爱之网覆盖了全县留守儿童。

    让学校成为乡村精神高地

    弋阳县葛溪乡过港新村曾经流传过一首“名”谣:牛粪满地金,垃圾满沟蝇,人人戴口罩,臭气满鼻腥。而如今的过港新村,绿水青山和矗立的高楼新房相得益彰,过港新村因此还被评为“2016年最美村庄”。

    这样的变化得益于弋阳县开展的“小手牵大手,洁净我家乡”环保系列活动。在葛溪乡,活动以全乡中小学校为主体,以自然村为据点,教师利用周末同村委会、村小组一道组织该村学生和家长进行环保宣传与实践。通过“集中动员、共同清扫、安全教育、进户家访、共做家务、共进便餐”等活动,各个村庄的卫生环境有了较大改观。

    “我们通过学生不仅唤醒了家长淡漠的生态文明意识,还改善了邻里关系。”葛溪中学校长路光生说道。

    与生态意识一同提升的还有村民的阅读热情。葛溪中学在葛溪乡各村委会中心地带和学生家中设置“图书流动站”和“乡村阅览室”,把学校图书室丰富的藏书“流”向村落,学校定期派教师到“乡村阅览室”进行阅读指导。学校还聘请当地学生家长志愿者在假期轮流值日,对学生阅读进行督促,在监督的同时家长也加入了阅读行列。如今,越来越多的村民走进阅览室,成为“读书一族”。

    “乡村学校不应是文化的孤岛,而要成为当地村落的精神中心和文化高地。这样,乡村文明就不会断裂,才会得到延续。”方华说。